克里姆林宫里的第一批莫斯科大公

Close

13世纪下半叶,元气大伤的弗拉基米尔 - 苏兹达尔公国正处于四分五裂时期。莫斯科也出现了自己的大公王朝。王朝的建立者是丹尼尔大公——弗拉基米尔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最小的儿子。在1283年有关莫斯科事件的记载中他的名字首次被提起。

在拔都大军侵略后,罗斯处于蒙古鞑靼枷锁的沉重压迫之下,但保全了自身的国家地位。依附的主要形式是缴纳贡赋。此外,大公们被迫在蒙古金帐汗国恩准后才能获得拥有自己领地的诏书。1243年拔都册封东北罗斯大公中最高级者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并授予其“伟大的”称号。伟大的弗拉基米尔公国的诏书从一个大公传给另一个,金帐汗国的统治者由此将诏书变为王公们长期内讧争夺的目标。

1328年莫斯科大公丹尼尔之子伊凡·卡利塔(钱袋)即伊凡一世得到了伟大公国的诏书。与可汗建立了亲善关系的伊凡掌握了从罗斯各地征收向金帐汗国缴收贡赋的权利。鞑靼人停止扫荡罗斯40年。莫斯科大公为国家征收两倍的贡赋,但其中一部分没有贡赋给可汗。他因此获得了“卡利塔”(钱袋)的绰号。

莫斯科和克里姆林宫的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伊凡一世得到诏书后没有像其他大公一样移驾弗拉基米尔,而是留在莫斯科扩大自己公国的疆域,征服和购买其他土地和城市。在他统治时期,德高望重的俄罗斯教会领袖彼得都主教从弗拉基米尔搬到了莫斯科。

因此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意义也随之改变。它从普通的城市要塞中心变为大公和都主教的居住地。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木制房屋,也开始用白石修葺建筑。1326-1327年在博罗维茨基山岗的最高点上建起了圣母升天大教堂——公国的主要教堂,1329年——圣约翰教堂和钟楼,1330年——救世主大教堂,1333年——安葬着伊凡一世及其后代的天使长大教堂。莫斯科的第一批教堂确定了克里姆林宫中心的空间布局,其基本特征保存至今。伊凡一世时期莫斯科迅速发展,博罗维茨基山岗上的这片居住地开始被视为城市独立且主要的部分。可见,1331年的编年史中首次出现克里姆林宫并非偶然。

1339-1340年,伊凡一世用橡木建成了规模更大的新要塞,材料仅用橡树。克里姆林宫向现代红场的方向扩建。

临终前伊凡一世留下遗嘱,将莫斯科领地和当时象征罗斯权力的金链、金腰带以及珍贵器皿和大公衣物悉数交给自己的儿子们。其中首次被提及的还有“金王冠”,也就是莫诺马赫王冠,这是俄罗斯沙皇加冕王冠。14世纪上半叶,克里姆林宫开始打造莫斯科大公的宝库。

伊凡一世的后代延续了他的政策。其政策在孙子德米特里·顿斯科伊执政时期获得了显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