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莫斯科的中心

Close

18世纪开始于沙皇彼得一世推行的轰轰烈烈的改革。1712年,俄罗斯迁都至涅瓦河畔的圣彼得之城——圣彼得堡。

莫斯科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克里姆林宫就遭遇了一场可怕的大火。彼得一世下令在克里姆林宫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地方,即圣三一塔和索巴金塔之间兴建军械库。当时正在进行北方战争,查理12世准备远征莫斯科。为此,克里姆林宫兴建了多座堡垒和濠沟以巩固防务。

18和19世纪,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一直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教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最高权力的圣化仪式一直在这里举行。所有国王及王后皆赶来出席规模盛大的加冕仪式。但古老的克里姆林宫似乎越来越难以符合新时代对其威望、舒适和品位的要求。对它改头换面已势在必行。在古老的宫殿、教堂以及贵族、修道院的领地之上,开始出现现代化的宫殿。

1749-1753年,15世纪的俄罗斯国家元首大院被拆除,以之为基础,拉斯特列里用石头砌成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新冬宫,它一面朝向大教堂广场,一面朝向莫斯科河。

1756-1764年,在报喜大教堂和天使长大教堂之间,即昔日的国宝宫所处之地,建筑师乌赫戈姆斯基建起了兵器库,原本应当存放沙皇宝库中的奇珍异宝。然而,几年后,由于巴热诺夫提出了重修克里姆林宫的宏大方案并兴建了新宫殿,它不幸被拆。然而,这一方案最终未能付诸实施,但由于此前的拆除工作,克里姆林宫失去了很多古建筑,山丘东南边缘处裸露出来,再未盖起新建筑。

1776年,根据卡扎科夫的方案,建起了主教宫。

这是一座规模不大,但非常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建筑,令奇迹修道院一隅熠熠生辉,让克里姆林宫伊凡广场的空间轮廓更为清晰。

1763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将元老院拆分为若干部门,其中的两个被迁往莫斯科。为给它们兴建办公场所,从克里姆林宫划了一块地,位于奇迹修道院与尼古拉街之间。建筑师卡扎科夫研究了它的地形,并在1776-1787年间建成了一栋等腰三角形的宫殿。它的圆顶高过了宫墙,顶部矗立着圣乔治的雕塑,高过宫墙,令克里姆林宫与红场的布局更加浑然一体。古典主义风格的新建筑与军械库相对,令大教堂广场成为完整的建筑群,并将俄罗斯18世纪两位最著名的统治者兼改革家即彼得大帝和叶卡捷林娜二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永远留在子孙后代的记忆中。

18世纪90年代,卡扎科夫提出的重建方案意味着对克里姆林宫角色以及价值的理解进入了新阶段。方案提到要在克里姆林宫建造对称而“成比例”的广场、古典主义风格的宫殿及政府办公楼。但与巴热诺夫的方案不同,它精心地保留下古建筑,认为必须在新老建筑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