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对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修复

Close

革命爆发、苏联政府入住克里姆林宫,为这座古老的建筑群揭开了历史新篇章。1917-1918年冬天,革命战争造成的损害已经修复,1918年5 月,为制定复兴整个建筑群计划并领导实际修复工作,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会成立了由全国修复学领域的顶尖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

克里姆林宫的修复工作由于经费不足,经常出现长时间中断的情况,在二战期间更是完全停工。

战 争甫一结束,对立即开始了对建筑群的重建工作,目的是将克里姆林宫区域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博物馆,并展出大量古老文物。在克里姆林宫1955年对外开放前, 都已对城墙以及塔楼进行了加固及修复,恢复了牧首宫、十二使徒教堂、圣母法衣存放教堂、报喜大教堂的底层、大克里姆林宫的圣母诞生教堂的昔日风貌,修缮了 上救世主大教堂的顶部,让大教堂内饰的古画得以重见天日并对其进行了防腐处理,还修复了圣像壁及装饰艺术品。文物的供暖及照明条件得到改善。这一修复阶段 的特点是对所有问题的解决采取了整体性的思路。

然而,苏联时代也失去了若干极具价值的古建筑瑰宝,包括16世纪的奇迹修道院和基督升天修道院、17世纪的修道士楼、15-19世纪的多棱宫的红色门廊、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古迹即小尼古拉宫及兵器库。

1960 年,克里姆林宫的部分建筑归由苏联文化部及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国立博物馆的相关机构共同管辖,从而确保了建筑古迹重要性的提升,也确保了相关科研工作的规 模。与此同时,将整体建筑群分给不同部门管理,也令拨款及修复工作的协调、组织变得复杂起来。原本应当有计划地实施古迹保护,但最终为了国内以及在苏联举 办的国际性社会政治活动,而展开突击性的文物修复。例如,60年代展开的对政府办公楼即元老院和大克里姆宫的维修,是因为1968年会要在克里姆林宫召开 庆祝苏联成立50周年的国际共产党代表大会。

在此期间,元老院及大克里姆林宫的正面得以修复,沙皇私人宫殿正面也得以重现初建时的套色工艺,从而为恢复建筑群最初色彩工艺迈出了第一步。对宫殿及元老院厅堂内饰的修复展示了本国修复学派的高超技艺。

20世纪60年代末,牧首宫、伊凡大帝钟楼及钟塔的修复工作结束之后,它们也归由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管理。

下 一阶段的修复工作与198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有关。对大教堂广场及兵器库的修复工作是在中断逾20年之后展开的,这对文物的技术状态产生了 不良影响。决定了技术工作成为修复工作的主流:强化地基、加固城墙及拱门、大修砖以及白石的砌体、对屋顶进行更换以及防腐处理、安装了空气调节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开始推行社会经济改革,几乎没有给古建筑修复拨款。在此期间,国家修复学的根基也元气大伤。

然 而,自1992年克里姆林宫成为俄罗斯总统的官邸之后,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内外观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这也令修复改建工作的风生水起,其中包含重建若 干在上世纪30年代被毁的古迹。在90年代,红色门廊逐步复原,对元老院进行了修复改造,并在大克里姆林宫恢复了亚历山大厅和安德烈厅早已无存的内饰。工 程还伴随着建筑工程设备的改良。

1994-1999年期间,为迎接莫斯科建城850周年,根据俄罗斯联邦政府专令,对博物馆内的建筑进行了 修复。尽管政府令的实施没有充足的经费担保,但在当时作为上述工作的提出者及订货者,博物馆于经费匮乏、修复机构衰败的极其艰苦条件下,仍然组织完成了大 量亟需解决的防腐及修复工作。

接下来,修复工作中断了15年,加上空气的侵蚀作用增强,以及参观者数量的增多,对古迹造成了一些人类学影 响,令状况变得更为严峻。这些年里,天使长大教堂、报喜大教堂、圣母法衣存放教堂、伊凡大帝钟楼建筑群、牧首宫、十二使徒教堂、兵器库的正面均得以修复, 并对展厅及办公场所的个别内饰完成了修葺及修复工作。

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卫戍司令部也对要塞建筑、军械库和大克里姆林宫正面进行了修复。目前,娱乐宫正面的修复以及古老顶部的复原工作已接近尾声,恢复了最初的色彩。

建 筑的修复仍在继续,根据拨款的多少量入为出。除了现有的防腐措施外,第一要务是对天使长大教堂的古老地宫的修复,作为俄罗斯大公及皇后的陵寝,以及对元首 宫一楼的独柱厅的修复,以充当展厅。还将计划修复大教堂广场地面的改造、对钟王石制底座的技术性加固、对天使长大教堂雕花白石大门的修复并让伊凡大帝钟楼 内部布置博物馆化等。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社会政治价值,管理这一国家历史及文化无双瑰宝的机构及部门,也因而承担着维护它的特殊重任。